隨著中俄石油管道11月1日的注油試運營,中國油氣戰略的又一條通道被打開,目前中國能源進口通道,已經從原來單一的馬六甲海峽,逐漸發展到海運與陸地管道進口并存,并開始形成四大油氣戰略通道的多元化格局。
國家能源局預計,到2020年中國石油需求量將達到6億噸。其中國內產量將保持在2億噸左右,進口量將達到4億噸,對外依存度約67%。要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確保穩定的能源供應是最為重要的前提條件。在現有的四條油氣戰略通道的基礎上,新型煤化工的崛起,能否成為我國油氣戰略的第五條通道?
馬六甲海峽到中國沿海港口的路線,是中國最重要的石油通道。在2008年之前,大約有超過90%的進口原油都是通過海上運輸,來自中東和非洲兩大最主要來源地的原油超過80%都要經過這一戰略通道,然后到達沿海港口,并運送至煉油廠以及石化廠,作為石油化工行業的原料。
我國天然氣的進口,在2009年中亞天然氣管道投運之前,基本上都是通過液化天然氣(LNG)海運的方式。在未來,隨著我國沿海港口大量的LNG接受終端的建成與投運,經過這一通道的LNG進口量還將進一步增加。
中國-哈薩克斯坦(中哈)石油管道是第二條通道,也是我國第一條陸上能源管道傳輸大動脈。西起哈薩克斯坦的阿塔蘇,東到中國新疆阿拉山口,全長962.2公里。中哈雙方共同出資7億美元修建。2006年5月,中哈石油管道全線貫通。
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一期接收來自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二期接收來自哈薩克斯坦的天然氣。來自兩個方向的管道在哈薩克斯坦境內匯合,向西北最終到達我國新疆的霍爾果斯。西氣東輸二線在我國境內首站為新疆的霍爾果斯,途經新疆、湖北、浙江等省份,向東抵達上海,向南抵達廣州,并最終到達香港,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清潔高效的天然氣資源。2009年12月,中亞天然氣管道一期工程已經開始向中國供應天然氣。
中俄石油管道是中國第三條能源運輸通道,也是我國第二條陸上能源傳輸大動脈。目前該管道已全部竣工,從2011年起,俄羅斯將在未來20年內每年向中國出口原油1500萬噸。
中國-俄羅斯天然氣管道在過去的幾年一直處于探討之中,方案也不斷變化。最近,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計劃建造一條通過南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通往中國的新天然氣管道,管道的投資額將在2011年最后確定。中俄兩國也有望在2011年對所供應天然氣的價格達成協議。
幾乎同時,作為第四條通道的中國-緬甸(中緬)油氣管道工程緬甸境內段正式啟動并開工建設。2010年9月,中緬油氣管道工程中國境內段在云南開工建設,這將成為我國第三條陸上能源管道傳輸動脈,也是部分化解“馬六甲困局”的中國西南陸上能源戰略通道。與傳統的馬六甲海上油氣通道相比,通過中緬原油管道入境可以減少1200公里以上的路程。
中緬油氣管道將通過天然氣和原油雙線并行。兩條管道均起于緬甸西海岸的實兌港,從緬中邊境地區進入中國的云南省瑞麗,再延伸至昆明。管道全長約1100公里,預計管道總投資約20億美元,管道初步設計輸送能力為原油2200萬噸/年、天然氣120億立方米/年。原油主要來自中東和非洲,而天然氣主要來自緬甸近海油氣田。